查看原文
其他

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

单霁翔 群言杂志 2022-07-2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亲近文化遗产,能使人们在古老文明的熏陶中感受历史余韵,增强对文化的认知。今年6月11日是第11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如何使古老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今天我们把单霁翔和王东林这两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作者:单霁翔原载《群言》2012年5期



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霁翔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后,“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概念呈现出比以往“文物保护”的概念更加深刻、更加广泛的面貌,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雪后的故宫博物院

 有人说文化遗产保护会阻碍社会发展,这是观念上的误区,必须纠正。事实上,文物保护与社会发展可以共赢。关键要看用什么样的文化理念看待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如果将城市中的或身边的文化遗产看作是城市建设的“绊脚石”、地区发展的“拦路虎”、环境改善的“包袱”,那么就不会尊重文化遗产,甚至“欲去之而后快”。但是,如果将文化遗产看作是城市的宝贵文化资源,是“我有他无”的文化特色,是改善广大民众生活质量的积极因素,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财富,就会对文化遗产倍加爱护,就会给予文化遗产更多的尊严。因此,我们应该站在人居环境保护的高度看待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在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方面,在大运河、丝绸之路、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方面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京杭大运河(通州河段)风光


尽管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但是它们需要的不是人们给予的怜悯式保护,而是需要人们真正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城市发展和改善市民生活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并给予积极的保护。在新的时期,应主动发挥文化遗产的多方面综合作用,使文化遗产进一步融入社区生活、融入经济发展、融入城市建设,既给专业人士,但更多地是给民众以精神的、情感的、美的享受和启迪。通过精心的保护,使文化遗产成为当地最值得骄傲的场所,使文化遗产地成为当地最美丽、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今天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领域,需要运用“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理论展开实践。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尤其强调“公众参与性”,强调文物保护是广大群众的共同事业。长期以来,很多普通民众甚至不少文物保护机构和人员,都将文物保护工作视为专业的、部门的、行业的、系统的工作,认为与老百姓自己的现实生活关系不大。过去我们强调文物保护事业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往往比较多地归咎为全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但是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保护工作中,忽视文化遗产与当地民众在亲缘、血缘、法缘、地缘、情缘等方面的联系。我们应该调整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加强对保护文化遗产意义的宣传。 大量实践表明,广大民众对故乡故土的文化情感难以割舍,当地民众对家乡的文化遗产充满深情。不论是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的农民们在生产劳动取土时,发现珍贵青铜器窖藏后,主动上交给国家的事迹,还是贵州黎平县地坪乡侗族民众在村中的风雨桥被洪水冲垮时,集体跃入洪水,拼死打捞风雨桥的构件,将其运回家乡,使地坪风雨桥得以重建的事迹,都表达出普通民众与当地文化遗产之间的深厚情谊。



在宝鸡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出土的部分文物

 

今天文化遗产与普通民众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无论是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等新型文化遗产,还是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都存在于普通民众生活社区。只有每一个人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权利和义务的时候,文化遗产才是最安全的。否则,民众不珍惜、不保护、不传承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就会在各地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有的甚至在不慎中被损毁。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和维护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和情感,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同时,将“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作为全民的文化遗产节日,鼓励社会民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我想只有当地民众倾心地持久地自觉守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才可能拥有自己的尊严,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有强盛的生命力,只有全体民众积极投入文化遗产保护,才能使文化遗产保护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


(图片来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